广东程序员在加利福尼亚

本文转载自外刊IT评论,原文地址:http://www.vaikan.com/guangdong-programmer-at-california/

作者介绍:Ryan Chen(英文名)。目前在美国圣地亚哥城工作,就职于全球著名IT公司。Ryan Chen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本文是他对在美国当程序员的一些观察和感受。他的微博是?@奋斗中的胖胖。你还可以通过邮箱?ryan.chen623@yahoo.com和他进行交流。

站长让我介绍一下在美国当程序员的工作和生活,因为国内很多同行都好奇,国外的月亮到底圆不圆。自从毕业工作后,我就很少码文字了。前段时间忙里偷闲的功夫断断续续看了一部高智商犯罪小说,叫作《谋杀官员》,对作者的想象力深感佩服,自己也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小说我自然是写不出来的,那么介绍一下我个人这几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一点感悟,一家之言,权当交流吧。

第一份工作

我在美国工作4、5年了,资历浅,工作内容软硬结合,就算是嵌入式吧,并不算标准意义上的程序员。08-10年读书的时候对于经济危机,没什么直接感受,貌似事不关己,临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原来经济好坏对于个人也是如此的重要。也许大家都还记得几年前的经济危机,2010年我毕业,正赶上美国萧条的时候,失业率很高,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身边很多同学朋友都没找到工作,不少人被迫海归,剩下的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读博士,一部分幸运的找到工作。我深知自己不是读博士的料,选择投身业界,并幸运地拿到了一个摩托罗拉的offer。由于我电子工程硕士的硬件背景,Google,Facebook,Amazon这类的纯软件公司并不对口,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的心理试着投了一下简历,好像也电话面试了一下,就再也没有消息。而摩托的知名度还不错,离学校比较近,待遇对于一个没有什么收入的学生而言也不错,于是就欣然赴约了。

位于芝加哥近郊的摩托罗拉总部大楼
(位于芝加哥近郊的摩托罗拉总部大楼)

那个时候摩托罗拉还没有分家。我就职于芝加哥近郊的摩托罗拉总部,部门负责开发对讲机设备。部门不大,负责软件、电子、机械等大小经理一共40多人。部门里一部分是印度人,一部分是白人,包括我在内有5个中国人。大老板是个印度人,人挺不错的,鹰钩鼻,高鼻梁。开组会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他的高鼻子必然阻挡了他双眼的部分左右视线。我的直属老板是个泰国人,美国长大,业界混了十几年,技术不错,人也很不错。

刚入职的时候,由于业务不熟悉,所以折腾了一阵子。熟悉业务以后,就真心感觉日子过得很滋润。一来从穷学生摇身一变为收入不错的“中产阶级”,二是工作实在轻松。我有了收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去买了一辆日产Altima(大概相当于国内的天籁)。由于在大公司工作,而且有高等学历,车行给了0利率贷款的优惠。我当时的想法是赶紧把手头的2000年款丰田花冠换了,也没怎么多想就把车子买了。现在我挺后悔,因为当时不懂行情,根本没还价,我花了2万4买的车,行家其实2万不到就能买到了。两年后,我一个朋友也是花了大约2万4,买了一辆大众途观。还有一个朋友也是花了2万4,居然买了一辆奥迪A4,当然了,她老公当时在英特尔工作,有各种购车优惠而且当地还免消费税。

我的旧车卖给了一个巴基斯坦人,好像是买给他刚来美国的岳父开。其实旧车是有点毛病的,被他买去了我心里还有点愧疚,生怕他报复我。旧车我一年前大概多花了3000刀买进,一年后2950刀卖出。

公司里有人开的玛莎拉蒂
(公司里有人开的玛莎拉蒂)

轻松的工作

先前说了日子很滋润,到底多滋润呢?说一下我每天的工作吧。第一天上班,我想新人要好好表现,早早起来,开车到公司的时候大概是8点半,诺大的停车场就没看到几辆车。后来找到节奏后,每天我9点起床,吃个早点,洗个澡,然后开车20分钟到公司,大概是10点。到了办公室后,第一件事去倒茶叶洗一下杯子,冲上一杯好茶。然后坐下来上上网看新闻。接下来会工作一个小时或者去开会。到了12点,拿着饭盒去公司餐厅跟一伙中国人吃饭聊天。这里插几句,美国这边,午饭其实很次要,很多美国人就是随便对付一下。中国人喜欢做饭,所以中国人一般在前一天晚上多做一点晚餐,第二天装饭盒带到公司当午饭。

摩托罗拉毕竟是一家夕阳公司,这在我加入后不久就发现了。这里的中国人都是大叔阿姨级别,鲜有年轻人。中国人大都比较精明,年轻人稍微有点追求的都不会在这样的夕阳公司久待。大叔大婶不一样,他们当年进公司的时候,摩托还没走下坡路。所以一家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这么多年,再考虑到子女的关系网和教育等,轻易不愿意动。况且摩托虽然过气,工作还是很轻松的,薪水在当地也是高于平均水平,福利也还不错。芝加哥郊区的房价也不贵,不少人房贷也还得差不多了。所以很多人基本就当在那里养老,等子女一毕业,独立了,自己就是混日子。那一天公司倒了,被解雇了也无所谓,周游世界,享受人生去了。

吃午饭聊天无非就是各种八卦,小道消息,还有就是聊小孩。哪家的小孩去MIT啦,哪家的小孩去耶鲁哈佛啦等等。华人小孩一般比较重视教育,当然了唐人街里开餐馆的例外,这里指的是上一代出国留学的华人精英。他们自己当初在国内都是天之骄子,因此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子女一般都比较争气。一起吃饭的中国人的子女们很多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

听说在硅谷的中国人,要是谁家小孩没去斯坦福而去了伯克利,那是很没面子的事,万不能声张。第二代名校毕业以后,基本看不上什么谷歌,Facebook,微软之流,要么去创业公司,要不就是去金融公司,赚大钱去了。我等连伯克利都没读过的,听着自觉惭愧,叹自己不是生长在美国,不然搞不好也能上个牛校什么的,毕业创个业什么的,也不至于当个程序员挣工资了。当然,事无绝对,也不可能所有的第二代都拔尖,即便如此,这些第二代也高于平均水平,终究成为社会的精英。

午餐后回到办公室继续上网看一小会新闻,帮助消化。然后工作到了6点下班。每周两次,下午5点左右,我跟组里的一个关系不错的华人大叔去公司健身房跑步30分钟3英里,接着洗个澡下班回家。偶尔,项目很赶,也是需要大量的工作甚至加班。但平时的基本节奏很慢。大家都按部就班的,休息一下工作一下,谁也不会为了公司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这里要说一下,总体而言,虽然说节奏慢,但公司的绝大多数员工,尤其是白人,还是比较敬业的,既然领了一份薪水,项目上就不能胡来。

灵活的制度

据我所知,美国的高科技大公司对于全职员工都是实行上下班灵活制,也就是说不打卡,不规定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灵活支配。由于美国的公务员周末都不上班,美国人办事就必须要在周一到周五,9点到5点之间去办。大公司的灵活制的好处在于,你随时可以请假出去办事,必要的话请半天甚至一天假都没问题。如果生病的话,也随时可以请假。这些事假病假都不算在你的年假里。请假一般就是给组里发一份邮件,告知你不在办公室的时间段就可以走了,都不用等批复。于是乎在摩托罗拉我经常会收到这样的邮件:

标题:feeling a little under the weather (天气不太好:意思是有点不舒服)
正文:Leaving now, will monitor emails if possible. (现在就下班,可能的话会查收邮件。)

或者是:

标题:In late tomorrow @12pm (明天中午12点才上班)
正文:Need to run some errands (有点私事要处理)

现在的公司也是一样的制度,有时更为简洁:

标题:OOO, feeling under the weather (离开办公室,不舒服,完)

或者是:

标题:ILT@12pm, errands (明天上午12点上班,私事,完)

需要说明一下,一般而言,人们有比较高的职业操守,绝少有人利用灵活制而偷懒故意找理由迟到早退。人还是要靠自觉嘛。

离职

在摩托工作了一年半后,由于节奏实在太慢,对个人发展前景不太好,而且公司一日不如一日,组里也开始裁人,不少新人被裁,大小老板动用各种关系,帮助外籍员工找工作。为什么只帮外籍员工呢?因为我们(主要是中国人和印度人)有身份问题,在拿到绿卡变成永久居民之前都是拿的临时工作签证,如果饭碗丢了,签证就立即失效,必须立刻离开美国。很多人的“美国梦”就是这么破灭的,突然被裁,在离职前找不到下家,就悲剧了,要卷铺盖回国,否则就变成黑户,影响以后的绿卡申请。美国公民或者有绿卡的移民就不怕这个,裁员后拿着补偿的几个月工资,跑到夏威夷逍遥一下,然后找份新工作,很容易。大老板是印度人,深知我们这些外籍员工不容易,于是托各种关系保我们。我差一点被裁掉,由于大老板给我弄了个名额,幸运地躲过了这场灾难。

经历过这一次,我觉得必须要离开,于是开始找下家,2012年初投了现在的公司,拿了offer。年中临走前两天,中国人大叔大婶大哥大姐一起吃了个饭为我饯行。临走前一天,组里的同事,大小老板,一起吃了个最后的午餐,送我走。这里要再一次感谢大小老板,为了保我们,也是费了不少的事。顺带一提,2011年初,摩托分了家,做手机的摩托移动被卖来卖去最终到了联想的手里,我所属的做基站对讲机的摩托解决方案还存在,但日子好像不太好过。

公司附近的芝加哥街道

(公司附近的芝加哥街道)

在美国的印度人

中国人私底下一般把印度人称为老印,白人叫老美,黑人叫老黑,墨西哥人叫老莫,自称老中。我个人觉得这些称谓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多歧视的意思,更多是咱们中国人的习惯,比如我们常常把姓李的人叫做老李。但是一些老中,心里对老印很是不满,私下叫人家三哥三姐,就是歧视了,好比叫黑人黑鬼,这不太好。客观地说,一些留美老中心理可能确实比较阴暗,原因也许有几个方面。第一,老中的英文一般不太好,而老印虽然有口音,跟老美的交流完全没问题,文化也比较接近,因此同等工作能力下,老印更容易博得老美的好感。第二,老印很活络,会搞人际关系,老中通常都是书生,不懂得人际,再加上口语不好,比较孤立。第三,老印人数众多,互助,拉帮结派,搞政治是一把好手。于是整体而言,在高科技行业,老中基本是被老印压着打,心中自然有些怨气。

在美国某知名华人BBS,头条热门帖子常常看到辱骂老印的帖子,揭露老印各种“无耻”的行为。我个人觉得,其实这无关民族。无论哪个民族,败类总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坏蛋。我遇见的老印们,人都还不错,我目前的老板就是个印度人,技术过硬。组里的明星程序员(就是那种有问题就找某某某,经常一堆人围观他工作的那类),也是个老印,跟我关系不错,偶尔一起去酒吧喝酒。刚入职的时候,我业务不熟悉,都是他带我。虽然我没碰到过,但我肯定老中里其实也有不少无耻之徒,只不过这些无耻之徒通常只敢窝里斗,给自己人使坏,因此没有老印去骂他们,他们也威胁不到老印。

sundar-pichai.jpg

(安卓主管Pichai)

据说在硅谷(其实人们用得更多的是湾区而不是硅谷)的科技公司里,老印占了半壁江山。不少人都混到了高层。这可能跟印度的IT业基础扎实有关系。我没有做过调查考证,但我估计印度软件业如此发达,可能跟软件业门槛低有关系。硬件的门槛较高,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没有一定的基础光看几本书没法弄。而软件就不一样了,门槛极低,任何智商正常的人看几本教材,有一台电脑,都可以写程序。于是在印度政府的主导下,培养了大量的软件人才,并输送到了美国,人口优势基本快占领美国的软件业了。所以搞硬件的老印比较少,老中反而比较多,可能因为老中博士多,有真才实学。在搞学术方面,老中似乎比老印多,也许是由于老中性格大多比较内向,适合留在学校里搞学术吧。

老板A和明星员工B

很多老印是有真本事的,比如我现在的老板还有那个明星程序员。老板直属的手下就只有两个人,我和明星程序员。

A比我高两个级别,听说早年从事linux某版本的内核开发,对于操作系统十分有经验。B和我一开始都是最低级别工程师,后来先后升了一级,B比我还小两岁。他们两个人教了我不少的东西。举一个小例子,搞linux的人一般用VIM编辑器,可依然有不少人倾向选择用IDE或者是source insight这种傻瓜式编辑器。组里并不管你用什么编辑器,因此同一个项目,每个小组用的编辑器都不一样,反正最后编译的时候都是在linux上make一下。由于使用的编辑器不同,Notepad++就成了通用工具,像桥梁一样,使Pair Coding成为可能。A用VIM,明星B比我早入职,不知道他是入职后学的还是以前就会,反正他也是用VIM。我们三个人负责的是同一个模块,因此一开始VIM不熟练的我很是尴尬。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同时修改几个源程序文件,A和B写的时候都用VIM,换我写就要重新开Notepad++去编辑。如果是分开干活的时候还好说,但Pair Coding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所以头几周除了熟悉业务外,就是练练VIM,一直练到熟练使用VIM各种技巧。Pair coding时如果B突然需要离开一下工作电脑的时候,我可以立刻补上去继续他的工作。

会用VIM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而愿意去学习并使用VIM代表了不愿意待在舒适区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我不知道其他公司的人是否全部用VIM,但就我的经历,VIM用得好的人各方面水平一般不会差,而依赖IDE什么的有可能水平不太高,当然事无绝对。并不是歧视IDE本身,实际上两种工具应该要会用,我业余做iOS开发的时候,感觉离了Xcode的自动补充就没法编程(吐槽一下Objective C的繁琐语法),VIM就没有自动补充,需要额外的插件。如果VIM很牛,换了IDE就缚手缚脚那说明水平也不咋地,这种情况很少见。A和B是两样都会得,后来我也是。组里几十个人,日常用VIM写代码的就几个人。其他组也有用VIM的,大多技术水平不差。

跟VIM一样,各种常用的命令行也是必须要熟悉的。入职后我受了B不少的影响。比如说一般人倾向于把复杂的命令拷贝下来,用的时候再去从notes中找。B就不这样,他尽可能地在脑子里记住所有的命令,要用的时候信手拈来,什么sed、awk之类的,非常熟练。当然,过于复杂或者冷门的命令,他也是写在一个叫做commands.txt的文档里,放在电脑桌面,作为备忘录。受B的影响,我也强迫自己熟记各种命令,到达即用即输入的状态。并在工作中总结各种技巧,这些技巧有时候也被B瞧见借鉴过去。回头再看其他人要不时到处查找命令,在IDE繁多的菜单里找某个功能时,或者在串口控制台里需要修改一个配置文件而被迫蹩手蹩脚地使用vi时,心理多少有一点点的欣慰。我说这些可能有人会骂我,程序员世界有个鄙视链,没看过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搜一下,有点意思,凸显了人性的弱点。

明星B还有一种特殊能力——不上厕所。他经常在实验室几乎一坐一整天,只在下班时急忙去一趟洗手间,然后回家。我不知道他是刻意为之还是有特异体质,反正他只要一坐下来就会入定,除非有人喊他帮忙,几个小时之内不用起身,也不怎么喝水,只偶尔喝一两杯咖啡。B是个工作狂,他的工作台就在我边上,我下班的时候,常常见他依然全神贯注的工作,丝毫没有想下班休息的意思。最近他新婚,我下班时候常常调侃让他早点回家,家里有人在等。B的能力让我想起高晓松的《鱼羊野史》,“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有控制汗腺的能力。那个时候的戏服由于工艺和染料的原因是不能洗的,为了不弄脏戏服,大师穿上戏服上台表演几个小时内可以控制不出汗。直到下台后助手脱下戏服,全身的汗才一下子涌出来。

Full Stack

近几年流行一个说法叫做Full Stack。站长曾经建议我写一篇关于如何翻译Full Stack的文章,我应了但是一直没写,因为没想出来。这里附带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很多人把Full Stack翻译成“全栈”,我们觉得这样翻译太生硬。Full Stack意指对于某个业务领域,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巨到细,到达了通晓并且能够动手实践的程度。我思来想去,觉得可能翻译成“通才”意义上最接近,但似乎力度仍是不够,感觉通才这个说法还是太普通。各位如果有好的辞藻,不如提出来分享一下?

对于嵌入式而言,想成为Full Stack,仅仅会VIM和命令行当然是不够的。我资历浅,只说一下个人看法,抛砖引玉。窃以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须不断地向软硬两个方向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光依赖百度谷歌临时查询是不行的。汇编和编译原理一定要懂,偶尔会遇见奇怪的编译错误,必须了解编译原理或者反编译研究一下symbols才能解决。操作系统的知识也必须具备,不然碰到了进程调度类问题可能就会束手无策。硬件知识更是多多益善,各种接口协议都需要了解一下。当然,搞嵌入式ARM是必须的,什么寄存器、cache、时钟信号之类的要了解。设计模式最好也懂一点,不然设计出来的程序也许会被人骂。算法用的很少,但是知道一些工作上还是有用武之地的,特别是资源调度的时候,属于闪光点的能力,因为大部分搞嵌入式的,算法早忘光了,如果你能够在关键时刻熟练运用,会加分的。此外还有很多,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虽是重要基础,但通常都是些皮毛,真正的东西要在工作实践中慢慢地积累。除非是天才,否则不累以时日,是无法成为Full Stack的。牛人见到过一些,但目前好像还没用碰到过真正的Full Stack。像《英雄》里的刺客无名,为刺秦王,十年练剑。

在美国的老中

(路边的特斯拉,右边是常去的中餐馆。)

(路边的特斯拉,右边是常去的中餐馆。)

我所接触到的老中,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有4、50岁功成名就的,也有20多岁刚出校园的,或者3、40岁正在奋斗中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在摩托养老的老中外,目前公司的40多岁的老中,来得早的,靠着自己的本事和资历,也确实有一些混得不错,总监高级总监都有。2、30岁的都是刚出校门没几年,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

老中的衣着和习惯挺有意思,风格迥异。其实来过美国的人都知道,一般老美穿衣不怎么讲究,或者说品味不咋地,好在美国人不像国内那样攀比,更尊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因此即便你打扮得再糟糕,也不会有人在意。深层原因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是个大熔炉,各个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聚在一起,穿着打扮上自然会大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潮流,也无法做到统一,就顺其自然了。正因为如此,不同时期出国的老中,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穿着打扮和生活习惯上也大致停留在出国时候的样子。譬如,有一次我见到一个出过多年的老中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擤鼻涕。手帕这东西貌似还是我孩童时期有人用,现在国内都用纸巾了吧,还有人用手帕吗?想必他出国的时候国内还是用手帕的。

ski4.png

(2014感恩节去Mammoth Mountain滑雪)

老中们的业余生活挺丰富,有人爱好摄影,大晚上跑到荒郊野岭里拍星轨。有人热爱钓鱼,时不时海钓一下,收货颇丰。有人喜欢远足露营,一有时间就全美各个国家公园里到处跑。还有人喜欢滑雪,到了雪季就一家老小上山滑雪。这些都是健康高雅的。俗一点的,一有时间就跑到赌城拉斯维加斯看表演,似乎没其他的地方可以去。美国的大自然很精彩,然而人文精神的东西比较匮乏。老美年轻人晚上动不动就是开party,去酒吧喝酒,老中放不开,一般玩不了这个。所以老中到了晚上都窝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有些人负面的东西看多了,又无处发泄,久而久之心理就出了毛病。

这几年国内发展势头迅猛,许多老中都动了回国的念头,极少的人下定决心海归,大多数人仍在踟蹰中。回国的原因只有一个:发展。许多早些时候出国留学的老中在国内的同学如今都混得有头有脸,自己心里不免有点酸,认为如果自己当初不出国,也能混得那般样子。有了许多海归成功的榜样,不少年轻人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于是放弃美国的高薪,毅然回国创业,最后也混得不错。不回国的原因有很多:环境,食品安全,子女的教育,美国的大房好车等等。一些人每日在回与不回之间犹犹豫豫,见面必谈回国,变成了祥林嫂,熬到最后年龄大了,有心无力。

加州圣地亚哥价值140万的学区房
(加州圣地亚哥价值140万的学区房)

稍微提一下房子。中国人喜欢买房,尤好大房子。跟国内一样,美国的房价跟地域和学区好坏是正相关。加州的房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说同样条件的房子,在芝加哥要80万,圣地亚哥可能要140万,湾区可能要2、300万,然而收入水平却没差这么远,因此在美国买房的压力山大。前面说了老中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宁缩衣节食也要把家安在好学区里,这样子女可以到好的公立学校里读书。40多岁的老中,如果是双职工的话,在经济上应该能够在好的学区按揭一栋大别墅,有眼光爱折腾的甚至还有几套投资房。等到子女毕业了,把大房子一卖,换个学区不好但环境好的地方安家,倒也不错。2、30岁的年轻人,大多数刚脱贫,租房子,少数有眼光有经济实力的也买几十万的小房子自住或者投资。

我见到的韩国人

由于业务的关系,公司有很多韩国人。韩国人的天然长相和后天气质,真的是很韩国,基本不存在把韩国人和中国人混淆的情况。韩国人男的头发基本梳得整整齐齐,女的长发也很是打理了一下。老中男的则普遍短发,女的长发,但不怎么打理。韩国人穿着比较整洁时髦,老中的打扮嘛,就不多说了,不少人头发流油。韩国人等级比较分明,讲辈分,在美国的华人一般不讲究这个。如果说老中见面是点头,那么韩国人见面就是哈腰了。有一次我跟一个韩国人在电梯里,进来另一个韩国人,电梯里的那个韩国人突然向着电梯门30度鞠了一个躬,还喊了一句:“哎!阿尼阿萨哟!” 愣是把我吓一跳。

韩国男人普遍抽烟,经常三五成群地搭电梯到楼外一角指定的吸烟处抽烟聊天。美国人也抽,但很少。多年以前,美国人也是普遍抽烟的,就像在年代剧里看到的那样。后来美国人也许是害怕癌症,所以整个社会就开始反对抽烟,公共场所禁烟,因此很多40多岁的人从不抽烟。当今的中国,在很多方面其实在走美国的老路,禁烟的问题上可能跟也美国差了一两代人。也许哪一天中国社会也开始反对抽烟,再经过一两代人,抽烟的人就不那么普遍了。跟公司的韩国人打交道甚少,了解不多。

说一点励志的

大约一年前跟同事在公司附近的馆子里吃午饭,结识一个牛人,是个越南籍的华人,年纪50有余,精神抖擞。我向他求道,他跟我讲自己是如何从越南跑到MIT读书的。他在越南长大,读高中的时候看上了一位美女同学,但是美女的母亲看不上他。于是他找到这位母亲,直截了当地问到底怎样才会把女儿嫁给他。母亲可能看琼瑶看多了,随口说,除非你去到MIT拿个学位回来。其实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MIT是什么,牛人满口答应。回家一查,哇,MIT这么难(这是他的原话)!但他没放弃,开始发奋学英语,背字典。最终还是没能申请到MIT,而去了德州州立大学。在德州读了3年,拿了本科,然后申请到了MIT,接着去MIT读了硕士博士。毕业后创业开了公司,把公司卖了后加入当时如日中天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在那里混到了中高层,还读了斯坦福的MBA。去年和新来的顶头上司不和,一怒之下辞职来了我们公司。当然,美女最后是娶回家了。完美。

牛人说,前不久,他有个原手下请他帮忙推荐工作。他于是就托关系找了一家硅谷小公司。但那个手下很犹豫,第一要搬家,第二小公司未来不明朗,第三专业不是太对口。他鼓励手下说既然都联系好了就去试一下。于是手下去面试并通过收到了offer,但是牵涉到跨州搬家,手下犹豫再三,还是没有赴任。没过多久那公司被谷歌收购了,32亿美金,就是NEST。手下因为没去损失了价值好几百万美金的股票期权。

甄珍和谢贤
(甄珍和谢贤)

牛人问我们,知道甑珍吗?当年红遍东南亚的大美女,红到没人敢追。后来被谁追到了?谢贤!谢贤当年什么都不是,别人不敢追甄珍,只有他一个人死皮赖脸地追,结果追到了。

牛人总结,做事之前,不要太犹豫,担心自己不行,行不行要做了以后才知道。

我问他认识李开复不,他哼了一声,说自己一般不评价老中。最后他推荐我看《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我回去立刻找来看了一遍。欣然告之,复曰,多看几遍。

他是狂妄,但他有狂妄的资本,我在谷歌输入他的名字,搜索出来的第一条就是他的简历,很牛逼的简历好几页。他跟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件事,不管有多难,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做成!我很受振动,但很想告诉他,我听新东方的古典说,如果你有一根铁杵,你就不该把它磨成针,你该把它用来做其它的。但最终没说出口,怕被他看不起。也许把铁杵交给他,他真的就能给你磨成针!

关于加班

我听说在美国小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工作,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Facebook的女COO说自己每天5点就下班,好像效率很高似的,殊不知她早年的时候也是经常熬夜加班在办公室过夜的。在大公司,一般不加班。现在的公司的工作节奏要比摩托快得多,但也很少加班,特殊情况除外。因为赶进度,前段时间我就在实验室敖到了凌晨3、4点。陪同我一起加班的还有两个跟我老板同级别的工程师,虽然主要还是我在做,他们在说。我到了2点就困得不行,但他们依然精神抖擞,还跟我说年轻人熬下夜没什么的。我们是远程合作,印度分公司那边还有一个跟我同级别的工程师一起,不过当时他们那边是白天。除了我,他们三个人都是印度人。第二天我睡到中午才去上班,而跟我一起加班的印度人据说早上7、8点就来上班了。可见,印度人还是很吃苦耐劳的,千万不要小瞧了他们。老美很少加班,特殊情况除外。

位于加州圣地亚哥公司窗外的景色

(位于加州圣地亚哥公司窗外的景色)

我听说国内的私企,加班现象很严重。这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坏事,但对于整体而言,不加班加点地努力,私企拿什么去跟欧美企业竞争?国家又何谈富强?战后亚洲所有的富强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这个过程。等再过几十年,国家富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就没人愿意再拼命加班,那发展也就慢下来了,跟今天的美国一样。美国这个国家,要不是新移民以及美国本土精英拼命地工作,也不会有美国的今天。但今天美国大众如果继续舒适下去,这个世界的未来可能就真的是中国的了。

2015年

这一年我即将满30岁,这一段时间,每念及此,都感慨不已。常言道,三十而立。看看我自己的情况,真是挺惭愧,感觉离真正的“而立”差得远。如果说降低一点要求,把赚点钱养家糊口算作是“而立”的话,也许我符合这个条件。理想而言,“而立”应该指事业有所成。如果是打仗的话,“而立”的话应该至少是营长团长了吧,要是放在古代,30几岁的将军都一堆。如果是指工作,30岁起码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即便不是创业,至少也能够在所属的领域里独当一面。按照这个标准看,我觉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光阴似箭,大好年华转瞬即逝,2015年大家一起加油努力吧!

—— 2015年1月1日 加州圣地亚哥

(P.S. 最近有国内的大学生邮件问我如何从国内直接申请美国的公司。我是留学出来的,不知道如何直接申请。个人觉得没必要太羡慕国外的,现在国内发展势头很好,很多公司都开始走向国际化了,比如阿里巴巴,比如小米,前途似锦。再者毕业生直接申请国外的公司确实很难,要么是极为突出,要么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还不一定能够成功。我想,既然同样是付出努力,可以试一下在国内的有前景的大公司去工作一段时间。如果还是想出来看看,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准备。)

px 与 dp, sp换算公式?

PPI = Pixels per inch,每英寸上的像素数,即 “像素密度”

  • xhdpi: 2.0
  • hdpi: 1.5
  • mdpi: 1.0 (baseline)
  • ldpi: 0.75

drawable-ldpi、drawable-mdpi、drawable-hdpi 精度分别为低、中(android默认)、高。
对应的图片大小为:36×36、48×48、72×72。

xxhdpi: 144*144
xhdpi:96*96
hdpi:72*72
mdpi:48*48
ldpi:36*36

 

dp是虚拟像素,在不同的像素密度的设备上会自动适配,比如:
在320×480分辨率,像素密度为160,1dp=1px
在480×800分辨率,像素密度为240,1dp=1.5px
计算公式:1dp*像素密度/160 = 实际像素数

drawable- hdpi、drawable- mdpi、drawable-ldpi的区别:
(1)drawable-hdpi里面存放高分辨率的图片,如WVGA (480×800),FWVGA (480×854)
(2)drawable-mdpi里面存放中等分辨率的图片,如HVGA (320×480)
(3)drawable-ldpi里面存放低分辨率的图片,如QVGA (240×320)
系统会根据机器的分辨率来分别到这几个文件夹里面去找对应的图片。


ppi的运算方式是:

PPI = √(长度像素数? + 宽度像素数?) / 屏幕对角线英寸数

dp:Density-independent pixels,以160PPI屏幕为标准,则1dp=1px,

dp和px的换算公式 :
dp*ppi/160 = px。比如1dp x 320ppi/160 = 2px。

 

sp:Scale-independent pixels,它是安卓的字体单位,以160PPI屏幕为标准,当字体大小为 100%时, 1sp=1px。

sp 与 px 的换算公式:sp*ppi/160 = px

 

总结得出:

px = dp*ppi/160
dp = px / (ppi /?160)

px = sp*ppi/160
sp?= px / (ppi /?160)

dp = sp?

 

参考:

[无线手册-4] dp、sp、px傻傻分不清楚[完整]
http://zhuanlan.zhihu.com/zhezhexiong/19565895

Supporting Different Screens | Android Developers
http://developer.android.com/training/basics/supporting-devices/screens.html#create-bitmaps

Iconography | Android Developers
http://developer.android.com/design/style/iconography.html

Devices and Displays | Android Developers
http://developer.android.com/design/style/devices-displays.html

 

看过几篇关于android中像素点的帖子,觉得这篇文章写得还不错,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luestorm/p/3640786.html

人生是可以设计的,生涯是可以规划的【转载】

这篇文章是几年前在大学看到的,当时觉得写得不错就收藏了,今天又看见与财务自由有关的文章,也许下面这篇文章会对你有点启示。

 

人生是可以设计的,生涯是可以规划的,幸福是可以准备的。现在就可以开始。在你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在你富有的时候,要多在家里,少在外面。这就是生活的艺术。穷得时候,钱要花给别人,富的时候,钱要花给自己。很多人,都做颠倒了。

假设你的月收入只有2000元,你也可以过得很好。我帮你把钱分成五份。第一份600元,第二份400元,第三份300元,第四份200元,第五份500元。

第一份,用来做生活费。这么少的生活费,每天只能够分到十几元。早餐一份煮米丝,一个鸡蛋,一杯豆浆。中餐一份快餐,一个水果。晚餐自己开个小灶,煮点饭,加俩菜,睡前一杯奶。这样一天的伙食大概是500-600。不过,如果你还年轻,身体暂时还没有太多问题,这样的食谱,够你数年内不会有健康问题。

第二份,用来交朋友,扩大你的人际圈。这就宽裕了。你的电话费可以用掉100元。每个月可以请客两次,每次150元。请谁呢?记住,请比你有思想的人,比你更有钱的人,和你需要感激的人。每个月,坚持请客,一年下来,你的朋友圈应该已经为你产生价值了,你的声望、影响力、附加价值正在提升,形象又好,又大方。

第三份,用来学习。每个月可以有50元—100元用来买书。钱不多,买的书就要认真阅读,学会学了就用的精神。每一本书,看完后,就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讲给别人听,与人分享可以提高你的信誉度,并且,提升亲和力。另外的200元存起来,每一年参加一次培训。从不间断。等收入高一些了,或者有额外的积蓄,就参加更高级的培训。参加好的培训,既可以免费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可以学习平时难以领悟的道理。

第四份,用于旅游,一年奖励自己旅游至少一次。生命的成长来自不断地历练。参加那种自由行的旅游,住进青年旅社,地球其实并不大,每年都出门,几年下来,就可以把红旗插到地图上,许多美好的回忆,成为生命的动力,更加有热情和能量,去投入工作。

第五份,用来投资。先存起来,然后可以投资到股市里,也可以用来做进货的本钱,小本生意很安全,开一个淘宝网帐户,去批发点东西来卖,亏了反正也不多,赚呢,既赚了金钱,又赚了自信和胆量,还赚来做事情的阅历。赚的钱多了,就可以开始购买长期的投资计划,使自己提早获得一份长久的保障,保证自己和家人在将来,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一份充足的资金来照顾,生活品质不会下降。

好了,这样熬了一年,第二年如果你还在拿2000元的收入,那就是你的不是了,这么不长进,活着也够丢脸的,看看有什么品牌的豆腐比较硬,买一点来,用头去撞吧。

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一定要兼职赚钱,不要穷,还很有个性,挑三拣四的,这个不愿意做,那个没有兴趣。收入不高,一定要非常勤奋,尽量去找跟销售有关的工作,比如房地产中介,这就是很不错的兼职工作,既可以认识很多有价值的人,又可以锻炼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营销技巧。

衣服啊,鞋子啊,这一年你是得尽量少买了。最好全部通过你的兼职赚的钱去买。当作奖励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上上网,混混论坛,在猫扑发帖娱乐的同时也不忘记自己的梦想。额外多赚钱的时候,记得买个礼物给你的爱人,谢谢他/她支持你的财务计划。很坦诚地告诉他/她,为何你那么勤俭,告诉他/她你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

到处都有需要帮助的生意人,兼职帮他们做点事情,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口才、和工作能力吧,加上你的理财技巧,第二年,你的收入至少要增加到5000元。最低也应该是3000元,否则你收入的成长还赶不上通货膨胀呢。

无论你的收入是多少,记得分成五份。增加对身体的投资,让身体始终好用,增加对社交的投资,扩大你的人脉,增加对学习的投资,加强你的自信,增加对旅游的投资,扩大你的见闻,增加对未来的投资,增加你的收益。

保持这种平衡,逐渐你就会开始有大量的盈余。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人生计划。身体将越来越好,得到更多的营养和照顾。朋友会越来越多,存储许多有价值的人脉关系,同时,你也有条件参加那些非常高端的培训,使自己各方面的羽翼丰满,思维宽阔,格局广大,性格和谐。而你,也就能够逐渐实现自己的各种梦想,购买自己的需要的房子、车子,并且给未来的孩子准备一笔充足的教育基金。

人生是可以设计的,生涯是可以规划的,幸福是可以准备的。现在就可以开始。在你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在你富有的时候,要多在家里,少在外面。这就是生活的艺术。穷得时候,钱要花给别人,富的时候,钱要花给自己。很多人,都做颠倒了。

穷得时候,不要计较,对别人要好。富的时候,要学会让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对自己更好。穷要把自己贡献出去,尽量让别人利用。富,要把自己收藏好,小心别让别人随便利用。这些奇妙的生活方式,是很少人能够明白的。

穷的时候,花钱给别人看。富的时候,花钱给自己享受。穷的时候一定要大方,富的时候,就不要摆阔了。生命已经恢复了简单,已经回到了宁静。

年轻不是过错,贫穷无需害怕。懂得培养自己,懂得什么是贵重物品,懂得该投资什么,懂得该在哪里节约,这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别乱买衣服,少买一点,但是可以买几件很有品味的。少在外面吃饭,要吃就请客,要请,就请比自己更有梦想的、更有思想、更努力的人。

一旦生活需要的钱已经够了,最大的花费,就是用你的收入,完成你的梦想,去放开你的翅膀大胆地做梦,去让生命经历不一样的旅程。

博士生的春节返乡笔记:看沧海桑田,看人情冷暖(强烈推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市政厅”(shi-zheng-ting),市政厅是澎湃新闻的栏目之一,关注城市治理与城镇化进程。法律读库转载已获得“市政厅”授权,其他媒介转载必须另行取得其授权。

春节回到家乡有很多感慨吧?尤其是从大城市回到乡村的这一群体。今天识局君为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版权属于王先生。

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在2月的“我们的城市”论坛上分享了自己春节回乡的观察和感受: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体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正文: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在农村,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

自从2006年免收农业税之后,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主要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不再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关系,也不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处于“个人自治”的状态。

(1)春节的力量。亲人团聚,过年拜年。过年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当然,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已消失殆尽了。

(2)祭祀。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与祖先交流。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3)葬礼。很多老人没有挨过冬天。过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其实恰恰相反。相比古代,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来越贵生,对于死,不再有敬重,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丧礼,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本家一个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过节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称赞中央的政策,谴责干部的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守丧完毕,大家集体出力,将他抬到山上,让他入土为安。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集体上街玩等等。为死者守丧和送葬,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妻子?房子?车子

(1)妻子。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男青年来说的。在今天的社会,农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妇越来越难。一来,这是由中国男多女少的现状决定的。而且,农村稍微长得好看点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里去了,愿意嫁在农村的女孩子越来越少。二来,农村青年讨媳妇,要具备的物质条件很高,现在普遍的一个情况是:彩礼六到八万,房子两套:在老家一栋楼,在县城一套房。这个压力,并不比城市青年讨老婆的压力小。

过年的时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来了。只要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这在乡村已成了一门生意,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如果初步说定一个,男方至少要给媒人五百块,最终结婚时,还要给上千的报酬,有的甚至要给到两三千。

传统的农村婚姻,从相亲到定亲到结婚,要三四年时间,男女双方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现在却不同,年里看对的,过了年,马上定亲,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过去,女方怀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听过一个搞量化统计的学者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农村孩子结婚越来越迟。但我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女孩子难找,男孩子一到二十岁,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对象,物色好对象之后,既怕女孩子变心,又考虑要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情况,就催着孩子赶快结婚。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也是与日俱增的。

(2)房子。刚才已经说了,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平时都空着,只是过年时回来住,但对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过年时,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过年,但父母住不惯,在县城过了大年,初一就赶回来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没有。

但是,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下面给大家看我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写的一则笔记,涉及到房子和婚姻的问题,但还有其他的含义在其中。

2013年冬天的一则笔记

跟大哥、细哥到二郎庙水库捕鱼。(细哥承包的这座小水库只有三十亩的水面,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山上,水很纯净,可直接饮用,鱼放在里面长得非常慢,一年下来甚至还要瘦。每年腊月底或者年初,细哥就要从外面进鱼秧,虽说是鱼秧,其实有三斤多一条——这种鱼是在平原地带的池塘里用饲料喂养的,进价是两块多,但是鱼在纯净水里清洗了一年之后,肉味大大改善,可以卖到五块多一斤。)

一个拉砖的师傅把车停在坝上。我们问他,从山下往山上拉一趟要多少钱。他骂了一句话粗话,然后说:“两百块,划不来!”又说,就是这样的生意,也越来越少了。山里的楼房基本都做完了,没有做的也都在县城里买了房。大哥说:“在县城买房又么样,到时住在那里做什么呢?”司机说:“只要是人,总有个生存的法子。”又来了一个人,是细哥的同学,他的摩托车上带着老婆和还在读初中的儿子。得知他在这山里做了楼房,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细哥问:“你要买那么多房做么事!”他叹了一口气:“我们这时代不叫人过的时代!没办法!”“做了一栋楼,买了一套房,还叫没办法!明年还去打工吗?”“不去打工,在家里做么事?”而这座水库上头的两个塆子的人家,基本上都在这里做了一栋楼,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其间来了一人,开小车,戴墨镜,手腕上戴着很粗的黄金链子。老远就用粗嗓子喊正在水上下网的细哥,问有鱼没有。细哥正划着独木船,一只手划,一只手下网,笑着答:“你又不买,问着做么事!”同我们说话时,他的墨镜始终没有摘下来,神气得不得了。墨镜又对细哥喊:“别扑了麻雀(翻船)哈,我是秤砣,到水里就沉了,帮不了你。”说完就独自哈哈地笑。他同我们说起晚上要陪开挖机的斗地主。说是挖山种天麻,规模很大,已经买了十五万斤树。从言谈中得知,他平时在县城住。细哥的同学也说,他准备将家里几面山的树都卖了——分田到户后交了几十年的税,没有沾过任何光。后来听细哥讲,墨镜小学没读完,就在外面混,替人讨债,拿斧头砍人,就这样起家的。

一会儿又来了母女三人,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她们是来买鱼的。跟墨镜是亲戚。墨镜却不认识那个年纪最小的女孩。“跟以前长得不一样了呀!”墨镜说,“在哪里打工?”她说在温州。“属什么?”“属鸡。(刚满20)” 墨镜说:“还没有说人家吧?我帮你介绍个。”女孩的母亲说:“她回来这几天,已经有好几个人来介绍。”“某某某正为儿子找媳妇急得哼,我把你说到他家。”(说,替人说亲的意思)女孩母亲连忙说:“那怕是不行,她想嫁到县城里。”墨镜说:“他家在县城有套房子。那男孩的娘脾气不好,但你们又不跟她过,你们到县里住,做点小生意。他家也有钱,你叫他们现在拿个四五十万,轻而易举就拿出来了。”墨镜走的时候,表示过两天,要带那男孩上门相亲。

(2013年腊月25)

(3)车子。近些年来,对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对一种东西的渴求,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那就是车子。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万,八万,二十万,各种档次的都有。老百姓不认识车子的牌子,不知道车子的价位,只知道这些车叫“小车”。不管什么小车,关键是要有!

在农村,房子是一个媒介,车子更是一个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表示衣锦还乡。很多二代、三代农民工,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买一个车子。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

春节的县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与此同步的情况是:物价飞涨。

知识的无力感

这十多年来,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农民工身上。众所周知,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无人照料。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仅仅只有一个成员务工,通常不足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应该说,他们的辛劳和泪水还是得到了适当的回报。

倒是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却往往被忽视。一类是孤寡老人。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

在第一类家庭中,这些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有人会问:国家不是有低保吗?是的,他们中的确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在我的家乡,低保的额度是每年八百。但是,绝大部分这样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因为他们处在农村的最底层,没有人替他们说话。低保名额通常被身强体壮者拿走。甚至,有些村干部为了堵住所谓“刁民”的嘴,不让他们到镇上或县里反映村里的问题,就把这些人变成低保户,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低保。“有钱人吃低保”,早已成为农村公认的一桩怪事。过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家家户户给这些孤寡老人送点东西。

这里所谓第二类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并且,二十多年来,农村税费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够交税。大人内外应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最近一个博士师兄请吃饭,他说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来学校很早。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问,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所以,他过年回家,基本不出门。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其实我没看什么,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

小结

说了上面这些,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其实真的没有刻意去观察,但是很多事情却不停地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作者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作者在2月“我们的城市”论坛上的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最牛新闻】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关注方法:打开微信-通讯录-添加-公众号-输入zuiniuxinwen搜索,或者直接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

没尝试就别说不可能

小编推荐:本期人人圆桌总结文章已出,大家有木有觉得题目很奇葩,很脑洞大开~但其实,是因为有这篇文章,30字的完美简历,没有尝试就别说不可能,给很多掉在负面信息中的pmer,虽然略微鸡汤,但是值得借鉴,一起努力~

30字的完美个人简历,没尝试就别说不可能。

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人很自以为是地以为若是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必定不是什么光彩的正道,必定不是靠自己的实力。

包括我。

曾经看到托福GMAT拿满分的人,就会想着:“怎么可能!这个人肯定是小时候在国外生活过吧!”

看到保养地特别好的中年女人,就会撇嘴:“肯定是花重金打玻尿酸啊这针那针啊!”

看到年纪貌美的女孩开着豪车经过,就会想着:“肯定是二奶呀!”

看到年纪轻轻上了富豪榜的青年才俊,就会揣测:“肯定是家族企业啊!”

看到年少成名靠参加选秀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手明星,就会怀疑人家:“估计是被潜规则了。”

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天都发生着,我也曾一度全然不觉自己在这样的渊里越堕越深。

直到大四有一次去参加一个牛逼公司的面试,面试通知邮件里最后有一条是:请携带不超过30字的Personal Statement(简称PS,个人陈述)

我一看,疯了吧?30字?!我挨个把自己工作实习过的公司名字和读过书的学校名字列一遍都不止30个字了啊?!

我想了想,绝对不可能!应该是他们漏写了个0吧?于是便也不去多想了。

等到面试那天,我带了份自认为已经是非常简洁的PS过去,一路上都觉得真是憋屈啊,很多东西没写进去呢实在没有发挥我洋洋洒洒的特点,都没充分展示我的闪光点呢!但是没办法还是尽量符合这个公司简洁精准的办事风格来吧。

到了公司,我递交上我的PS后,三个面试官不约而同皱起了眉头,一个头发花白的外国男人问我:“你这个字数超过30字了,起码得有400字吧,为什么不按我们的要求做?”

我愣了一下,什么?真的是30字?不是逗我玩?

我有点怀疑地说:“30字?30字写一篇PS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呀!这字数也太少了吧!”

一个女面试官很凌厉的口气说:“不可能?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怎么会要求你做?”她说着把一叠PS亮在我面前,“他们都可能,为什么只有你不可能?”

我刷地一下脸就红了,支吾着说不出话。这是我唯一一次期待着面试官赶紧说:“好了可以了,请你出去吧。”

但是试场里出现里几秒钟的沉默,这几秒钟对我来说,竟然跟失眠的夜晚一样难熬。

那花白头发面试官又开口了:“你觉得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的事情,是因为你没有试着去做。”

我犹豫了一下说:“谢谢您。我知道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了。不知道是否方便让我看一眼其他人的PS,我想知道自己的差距有多大。”

他们几个互相望了一下,点头示意后将一沓PS递给我。

我在拿过来的一瞬间已经被最上面的一份震惊到了。

那整张纸上画了一个应该是以面试者自己为原型的卡通人物,最上面是他的名字,然后是一个巨大的脑袋,脑袋顶部是开放的,用一大片电脑芯片画成了原始森林的样子,旁边写着“computerized mind”,左手拿着画板,写着“Photoshop Skiller ”,右手举着一叠报告,写着“Report expert”, 中间的领带处别着个话筒,上面写着“Good Presenter”,心脏的位置画了一颗奇形怪状的心,写着“Creative heart”,脚踩锃亮的皮鞋,穿着毫无褶皱的西裤,旁边写着“Detail-cared”……

我一边看,一边手心出汗。

这样一份不超过20个单词的PS,我在看完四年后的今天还能够一字不差地回想起来,并且画面栩栩如生,你可以想象它当时带给我的震惊,以及给面试官们带来的印象有多深刻。

接下来的一沓PS里,有画一个大转盘,写出自己的几个特质的;有在一条竖直的时间轴上写了自己做成的几件大事的;还有剪切了几幅自己参加过的作品粘上去的……

总之没有一个是多于30个字的!

但是每一份PS我看完都如同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我面前,我知道他的个性如何,特长是什么,有过什么值得称赞的荣誉。

而我那张全是字的白纸,恐怕人家连看都不想看,即使看了,也不会留下任何印象。

我很不好意思地将一摞纸还给面试官,很诚恳地鞠了一躬,“很抱歉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在来这里之前,我总觉得有些事我做不到,就是不可能做的到的。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的想法有多愚蠢。谢谢。”

我关上身后那扇门的时候,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回去的一路,都走的很慢。

我不是在难过失掉了这么一个工作机会,而是在难过地回想在过去的十几年光阴里我究竟失掉了多少次机会?让本该存在的可能,成了我嘴里的不可能

我明白了一个让人很恼火去承认的事实就是:

那些我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根本不是不可能,只是我认为不可能而已。

对一个根本不会去思考去想办法的庸人来说,很多事情都会成为不可能!

后来我试着去做一份字数在30字以内的简历,用了四个晚上后,真的也做出来了。

后来我试着再去做另一份简报似的简历,在用了三个晚上后,同样也真的做出来了。

而在之前,我认为简历就该是白纸黑字,从教育背景到工作经验到兴趣爱好,但其实它充满了那么多的可能性!

可是真的该如此理所当然吗?

我们自己不可能做到,真的是因为我们无能,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尝试去做?

托福考满分的同学,说不定我们没看到的是,人家起早摸黑悬梁刺股每天练口语练到喉咙发炎;

开着豪车的美女,说不定我们没看到的是,姑娘辛苦打拼几年每天工作累得像狗辛苦攒钱;

保养的很好的中年女人,说不定我们没看到的是,她们每天下班后还去健身房睡觉一定不趴着睡,每晚一定做面膜,十几年如一日;

优秀的青年企业家们,说不定我们没看到的是,他们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付出比我们这些在睡梦中的人多的多的努力;

那些一朝红遍全国的明星,说不定我们没看到的是,人家之前十几年的默默无闻用心苦练基本功……

我们什么都没看到,就说别人不可能;

我们什么都没去尝试,就说这事不可能。

其实,我们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别人真的可以做到。

对一个根本不敢去做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能。

想是问题,做是答案,有时候答案就藏在问题后面!

来源:网络(来源不可考证,欢迎作者联系我们)

APP设计师必知:用户体验十大原则!

qia0

如果想从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的话,其实最重要的突破点就是要抓住用户的体验,或者是抓住了用户的某一种心里,或者是在界面布局上大胆突破,或者是做了很少有人关注到的细分领域,或者是让人产生了真实生活中的亲切感等等,但这一切都源来于生活中的设计的灵感和技巧。

1、流程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如果跳过流程图直接进进入开发会让开发变得复杂、不可控,很容易让用户迷茫,所以最后用户必将选择关掉或者卸载你的App。所以,即便是一个简单的app也要有一个思虑周全的流程图,以确保它有合乎逻辑的、合理的导航结构。另一点就是要确保核心功能所在的屏幕位于上层,而不是被埋没在多层导航元素之下。

2、设计师一定要明确把握自己的分工

设计师创建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开发者才能变得活灵活现。花几个小时和几天时间做出的简单设计更改对App功能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还有,设计不能命令功能。比如,一个计划好的App可能有一个搜索框,设计师预想的是一个产生实时结果的键入搜索,但设计师不能是做这个重大决定的唯一决策人。

3、避免使用位图和低分辨率的图片

一般而言,设计首先是为视网膜显示屏、高分辨率的显示屏设计,然后按比例缩减。很多设计师都清楚这一点,但仍值得一提。屏幕分辨率越来越多,设计师需要从高分辨率设备做起,再按比例缩减。更好的做法是使用矢量图形进行设计而不是位图或者栅格图像。

4、点击区域设置一定要合理

大多数用户的食指宽1.6~2厘米(44px~58px之间)。设计时要考虑到手指的宽度,而且用户在快速移动手指的时候,很难准确的点击小片屏幕。在屏幕上加大量的按钮和功能很容易,但按钮一定要足够大,间隔也要足够大,否则用户容易误点。

5、介绍动画的设计一定要精细

在用户首次打开App的时候,给用户一个动画的介绍是个不错的想法,但不能太过火了。事实上,这些介绍动画也延迟了用户接触App的时间。如果你打算使用介绍动画,那要让动画时间尽可能短,设计尽可能精细以及足够吸引人,值得用户花费时间等待。App加载过程中会先展现图片,再过渡至动画。要确保这个过度是平滑的,贴切自然的。

有的App从加载图片过渡至介绍动画设计的非常蹩脚,这就很无趣了。

6、给用户一个加载提示设计

App加载时间过长很容易让用户以为出现了什么故障,也会带来糟糕的用户体验。App加载的时候不要让用户看到空白的屏幕,使用加载指示条或者小动画让用户知道App处于正常运行当中。如果能加入一个加载进度指示条就更好了。

7、不同的操作系统要有不同的设计

不同的移动操作系统比如iOS、Android和WPh7,都有迥异的审美观。开发者需要认真学习各个操作系统的人机界面指南,做好不同版本App的移植工作,不要让用户迷茫和不适应,不一定非要让App看起来是系统自带的,但至少不能让人感到突兀,感觉不属于这个平台。

8、在高密度像素屏幕上禁止填充过多的信息或UI组件

当为高PPI(pixel per inch每英寸像素) 屏幕设计UI时,因为有更多的像素可以使用,所以可在界面放置更多信息或者UI组件。请记住一定要预览一下你在实际设备上的所有设计结果。充塞了很多信息或者UI组件的界面会显得非常杂乱,并且难以有效导航,更会影响界面上的主要功能的展现。

9、可用性测试的必要性

可用性测试是必须的,不管你的App看起来多么好。找值得信任的人(或者有经验的设计师)进行小范围封闭测试,在公开发布之前更新一下界面。另一个简单易行的获得用户反馈的方法是在分类网站张贴广告招募合适的人进行焦点小组测试。

10、不要忘记手势 但不要滥用

不是每个元素都是可视化的,比如iPhone Mail app的删除进程。在收件箱内,用户可以猛击屏幕显示删除按钮,用户就不用点击“编辑”,选择信息然后再删除信息。不过,也不能说“编辑”菜单一点用处都没有,不知道快捷操作的用户还是需要的,而用户还可以通过“编辑”菜单一次性标注多条信息/邮件。 一句话,不要忘记手势但也不能滥用,通常要避免通过使用手势进入菜单,或者通过手势。

 

原文来自:互联网分析沙龙

你用的免费App,都是这样通过广告赚钱的

昨天微信朋友圈惊现的信息流广告,再度掀起了用户对App内移动广告的大讨论。当然,这其中也有声音在说,“广告就广告了呗,人家都免费为几亿用户提供服务了”。众多周知,大多数App都是免费的,而且它们靠广告赚钱。但当细化到如何通过广告盈利时,不仅仅用户,有时候甚至开发者都说不出一二三。大家都在说有了用户就有了现金流,但当真创造出一个几千万用户的App时,却对流量的变现傻了眼。像微信、微博甚至糖果传奇这样被频繁使用的超级App都是怎么通过广告在盈利呢?

导量

导量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用户量足够大的超级App会把自己变成平台。

比如你在微信的钱包功能里看到大众点评的入口、看到京东优选的入口,如果你觉得这是仅仅是因为腾讯注资了大众点评或者京东,那你就图样图森破了。超级App将自己变成平台,用户每一次通过它点击进入其他的产品(CPC=cost per click),甚至细化到每一次产生购买行为(CPS),这个产品都要向超级App付费甚至分成,付费的标准基本是由超级App来主导(有用户就是这么任性)。

至于本身就是平台的产品,则会使用竞价排名的方式。

像淘宝、大众点评、应用市场这种本身就是平台的产品,它想要赚钱就容易的多-直接给商家导量。

打开淘宝,你以为你搜索一件产品显示出来的结果完全是随机吗?NoNoNo!除了淘宝后台自己的算法,或者你限制了商品按照信用或者价格等规则显示之外,你看到的每一件产品展示位置是靠前还是靠后,出现在右侧的第几个广告位置都是商家需要花钱购买。每一年双十一双十二电商们狂欢购物节的时候,好的广告位更会坐地起价,拿下好位置的店家基本就是坐等黄金万两滚滚而来了。

卖推广位

当你结束了一局愤怒的小鸟,在进入下一关的之前,突然跳出来一个弹框问你要不要试一款别的好玩的游戏,如果你点了是并且下载了推荐的游戏之后,2美金就已经被划到了愤怒的小鸟的账户。当然这个价钱不是固定的,将会根据国家的不同而调整。通常这个工作不会由App自己来做,而是交由第三方的移动广告平台(因为研发和运营产品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广告还要一家一家的谈实在有些浪费时间)。广告由第三方的平台全盘负责,按期结算,平台直接从中分成抽取利润。

广告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到你每次打开App时的一张全屏广告,小到App的最下方一条窄窄的插屏。收费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是按广告每展示一次收费、用户点击一次收费、用户安装一次收费甚至用户每购买一次收费,操作越复杂,收取的广告费用就越高。这些广告平台还可以定位到用户的性别、年龄、机型、通信状况等,帮助广告商进行更好的投放。

当然,如果公司App产品线多而且用户量大时,企业会自己去操作广告平台,比如腾讯旗下的广点通、百度旗下的百度联盟、360奇胜效果联盟等。

一对一换量

对于那些用户数量不算太大,而且精力旺盛的公司,他们会抛弃第三方移动广告平台,自己去做一对一的换量。

比如美图秀秀App里内置每日推荐的板块,里面会推荐少则数十款,多则上百款App,堪称一家小型的应用商店。通常,在它推荐的App里你也总能找到美图秀秀的下载方式。使用这种换量方式变现的App,通常量级不会太大,使用群体相当固定,因此在换量时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进行差不多数量的用户导入,当然如果发现A给B导了100万,B只给A导了10万,那可能就需要用钱来弥补这其中的差异了。

知道了超级App的广告盈利模式之后,人生遇到挫折还要去超市捏方便面吗?

(转载自woshipm)